核心提示: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长江以南地区,俗语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每年的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上一条:

下一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