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李非的“抓狂”冬季

  李非,35岁,证劵公司的会计。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母亲生病,10月份开始他每天仅能睡四个小时,他和妻子的公司都实行绩效制,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他只能让妻子正常工作,自己请假照顾老人和接送孩子上学。他最大的愿望是:照顾老人时,单位实行带薪休假就好了。

  照顾生病母亲每天仅睡四小时

  最近几个月,李非每天只能睡4个多小时的觉。

  冬天的凌晨很冷,李非天没亮就起床了。他的妻子还在酣睡,他蹑手蹑脚走向卫生间,尽量不发出声音。因为他的妻子最近半个多月都没怎么睡。

  李非说自己这几个月,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他并不是失眠,是实在挤不出时间睡觉。拿出保温瓶,李非要赶往医院去看望因血管瘤住院的母亲。

  这两个月以来,李非快要崩溃了。在此之前,他的家一直被认为是最幸福的家庭。他没想到的是,“幸福如此不堪一击”。

  35岁的李非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标准的“4—2—1”家庭,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是李非和妻子所有的牵挂。在李非母亲生病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最幸福:有四位老人照顾孩子,关心自己。

  10月初,李非和妻子休十一小长假,李非接到父亲电话让他“赶紧来”。接到父亲电话后,他马上和妻子赶回老家,发现妈妈已经躺床上了,说自己不舒服。事不宜迟,他着急上火地把妈妈送到医院、挂号、检查、住院,等这一切忙完,李非发现最大的问题来了:“谁来看护?”

  李非在一家证劵公司当会计,妻子是一家韩企的业务经理。李非发现他们两个人必须请假照顾母亲。但问题是,俩人的公司都实行绩效制,“两人都请假,全家就得喝西北风”。权衡后,决定俩人轮流请半个月的假。

  10月份以来,李非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熬好粥,5点出门买点其他的早点,坐车去医院给爸妈送饭。住在水清沟的李非坐公交到401医院,不堵车的话需要40分钟左右。

  6点钟到达医院,送完饭他得赶紧回家— 因为还得送7岁的女儿上学。把女儿送到学校后,他再坐公交车去医院,到达医院正好在上午9点左右,这个时候恰好能赶上医生查房。

  上午,在医院陪护的李非让爸爸睡一会。因为母亲住院后,是父亲每晚在医院陪护,他白天来了就让爸爸再补一觉。下午,他还得接女儿放学,回家做饭。然后再赶回医院送饭,等晚上医生查完房,母亲一天的吊瓶注射完后,他才能放心回家休息。一般他到家就得晚上10点左右。白天同事打电话来咨询他报表的问题,他只有在晚上回到家后抓紧时间打开电脑看看。经常忙到凌晨,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公司:“再不来你就不用来了”

  10月底,请假半个月的李非开始去上班。

  让他郁闷的是,“这个月工资基本没几个钱了。”按照他们公司的工资计算方法,没有带薪休假,请假没有工资,每个人按照自己团队完成的业务量来算工资。10月份,李非算了算自己工资,大概能领2500多块钱,他说“连还房贷都不够。”

  11月7日,已经上班的李非接到父亲电话,“医生说要手术,得签字。”李非急匆匆赶到医院。11月10日,李非父亲要回农村老家办理房子产权证的问题,妻子要在医院照顾母亲,他看领导不在,自己擅自提前下班去接女儿。已经上班的他,仍然觉得时时需要从工作中溜出去,由于11月份领导查岗他不在,同事转达领导的意见:“再不来就不用来上班了。”

  最郁闷的是李非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而家里母亲的病让他无法出差。看到办公桌上上个月交的未完成工作计划,李非经常陷入“一种抓狂的状态”。

  李非说自己从没有像现在一样,渴望自己有个兄弟姐们,至少不会“让我一个人这么抓狂,一个老人生病,我整个工作全废了。”

  工作家庭左右为难

  11月22日,晚上一个人坐公交回家的李非,睡着了,睡过了水清沟站。

  车停了下来,广播声音响起来“终点站到了”。睡眼惺忪的李非下了公交车,深一脚浅一脚往家里赶。寒风中,他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到底是什么日子,到底是怎么了。”

  李非想来想去,就是两个原因:“我请假扣工资,也没有兄弟姐妹。”他向记者说着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成为一名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就可以享受带薪休假。家里老人病了,请个长假,工资照发不误,也不会把自己累得像孙子一样。”

  10年前的李非大学毕业后,曾经考虑过考公务员,后来他想着,“公务员工作那么枯燥,工资也不高,不如自己在企业干。”现在,他有点后悔了。已经过了考公务员年龄的李非,感慨着“要是我多几个兄弟姐妹也行”。他觉得如果他不是独生子女的话,兄弟姐妹多几个,至少不会像现在一样,“整个人的工作都废了,身边也没个替换的人帮着照顾父母。”让他更不敢想的是,现在只是一个老人病了,“如果四个老人都有事,那日子怎么过?”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照顾父母压力这么大,什么时候能享受带薪休假?”

  杨倩和她的四位老人

  杨倩和老公也都是独生子女,近两年家中不断有老人生病,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人,一次与公司领导请假时闹了不愉快。杨倩老公在事业单位工作,因为请假不扣工资,目前家里老人生病全由其照顾。他虽然不愁工资但一样压力很大,他有一个想法“如果能有个兄弟姐们就好了”。

  并非不孝,为生活所逼

  杨倩的妈妈病了,她除了在妈妈做手术时来过一趟医院,再也没来过。

  杨倩和老公的四位父母的平均年龄是62岁。她有一种身边亲人“一步迈入老龄化时代”的感觉。

  杨倩说,有时候想到妈妈在医院住着,自己会偷偷掉泪。从小到大,她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只和妈妈说。杨倩的妈妈11月4日因骨关节炎住院,杨倩在医院呆了一天,第二天就匆匆回公司上班了。

  32岁的杨倩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和妈妈感情深厚的她,在妈妈住院时没有请假陪护。因为“请假没有工资,家里还有房贷要还、孩子上学要钱,总不能不挣钱了吧”。杨倩在黄岛一家公司做广告策划,完不成工作任务,就没有工资和提成。“请假就没有业务提成,公司底薪只有1800元。”杨倩说道。在没有换工作之前,为了挣钱她必须每天去上班。

  杨倩和老公是一对独生子女家庭。标准的中国“421”型家庭构架。杨倩说:“从前年开始,就总感觉很倒霉,家里的事开始越来越多。”2011年夏天,婆婆乳腺炎住院半个多月,照顾婆婆请假一个月的她和公司领导发生了矛盾,而那个月公司没有给她发工资。之后家里再有老人住院,她就很少陪护了。紧接着2012年春天,公公骑电动车在路上和一辆摩托车相撞,住了半个月的院。2013年11月份的一天,妈妈骨关节炎犯了,住进了医院。家里的老人生病住院,她很少在医院陪床。原因是“请假自己就没有工资了,公司没有带薪假”。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反复对记者强调:“难道是我不孝顺吗?我是没办法。”

  幸亏老公请假不扣工资

  杨倩不能陪护,杨倩的老公开始承担起在医院陪护的责任。

  杨倩老公在一处事业单位上班,“他请假也有工资,老人病了,他请假单位又不扣钱。”杨倩说。

  11月20日,杨倩的老公张一(化名)向记者表示,“不扣钱我也累,老人一病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得扑上去。”张一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太少了,我和对象都是独生子女,我们都没有兄弟姐们,老人病了,我就整个得连轴转。”

  老人生病需要陪护,张一每天有21个小时都在医院,剩下的3个小时,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11月21日晚上12点多,401医院住院部的病人开始进入梦乡,护士们巡查完毕,拔掉了病人最后一瓶注射液。张一才开始把躺椅摆下,睡觉。由于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和家属在活动,病房里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张一一直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凌晨2点,他猛然间醒了,睁眼发现老人也醒了,他起来扶起老人上厕所。凌晨4点多,张一又起来帮老人翻身。

  早上6点来钟,夜班的护士下班,又来到病房查房。此时的张一已经起来洗漱完了。

  11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张一回家拿老人用的轮椅,到家之后,他拿起饼干吃了两口,他告诉记者先歇会儿,一会儿再走。5分钟后,记者看到他趴在地上的床垫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饼干。

  杨倩这个事业单位的老公,并没有杨倩想得那么幸福,他感到“压力山大”,同时他还有一个想法“如果能有个兄弟姐们就好了”,和同样在医院照顾老人的独生子李非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是一群人的焦虑

  无论杨倩还是李非,这个庞大的成年独生子女群体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新闻传播学高艳艳老师认为,“事实上,媒体和社会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一定忧虑。认为他们过于自我、追求享受、害怕吃苦,由此给他们戴上小皇帝的帽子。但是据学院调查,独生子女并非只有享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竞争压力。”

  在山东路上一家宣传策划公司工作的孟先生,谈起这个问题就心情不爽。他反问记者:“都说我们独生子女享受了更多的权利,我怎么没感觉到?我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话说回来,即使我享受了,那也是国家独生子女政策规定的。现在父母需要养老,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孝顺父母,照顾老人。可是我一个人怎么办?老人照顾不过来,公司还催着交策划,请假我又没有钱,感觉我快疯了。”

  孟先生的焦虑经常让他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他觉得这个问题“早晚得解决吧。”11月23日的午后,他倚在办公桌前,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要是有独生子女带薪休假制度,那我的生活就重燃希望了。最好就是和休产假一样。”

  延伸阅读

  老龄化问题突出

  自1979年始,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已有35年。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他们都享受了什么样的优惠呢?面对“421”家庭中养老日益突出的问题,有何特殊的政策支持?

  11月21日,记者从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了解到,独生子女政策是个惠民工程,在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多项关于独生子女政策的补贴措施。其中包括:从申请《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当月起,至子女年满14周岁止,每月给予持证夫妻不少于13元的奖励;独生子女父母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后加发本人标准工资5%的退休金……

  对于这些惠民政策,市民李先生认为,国家出台这些独生子女政策确实是鼓励人们少生优生,但是目前独生子女群体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养老的压力。这些政策并不能解决养老时面临的问题。

  11月21日,记者咨询了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人员,目前是否有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带薪休假或者其他优惠政策?工作人员表示,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有工作都是在上级计生部门指导下进行的,有关政策的执行也是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进行的,目前没有听说有这方面的政策。他建议记者可以去青岛市人社局或者民政局咨询一下。

  11月27日,记者了解到,青岛市民政局和老龄办公室都曾经出台了较多的养老惠民政策。

  市民李先生表示,“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养老问题。独生子女养老难,没有兄弟姐妹,工作生活压力大,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政府制定怎样的养老政策,怎么让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老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才能少有所为。”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8.78万,预计到2015年末将达到160万,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达20%左右,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少数城市之一。

  为了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青岛市民政局出台多项政策规定:老人体检补贴、为6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给予政府购买服务,例如为生活半自理的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市政府对这些购买服务给予补助等。

  记者同时了解到,《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加大老年医疗保障力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将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独生子女盼带薪休假政策华中理工大学社会系乐章则表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还要有精神保障。他曾经撰文表示:“采取与子女分开但又相邻的方式居住的老人在城市越来越多,这是为许多学者所倡导的一种居住方式。将来对老人的日常照顾也体现在不与老人一起居住的独生子女经常到老人居所看望上面。但是这种方式,在独生子女为主导的城市家庭中,沉重的负担使以这种方式居住的老人也将难指望得到独生子女周密的照料,而且其实现还必然要受到诸如住房、户口、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青岛农业大学教师高艳艳则认为,这些政策都是对养老、对老人的各种补贴各种规定,实际上并没有对独生子女养老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山东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杨飞表示,目前政府出台各种养老政策,其实本质上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不能算是“雪中送炭”。

  独生子女家庭李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政府有补贴,比如每小时补贴照顾老人费用十几块钱,一个月补贴90小时的,算起来就是一千来块钱。你说这钱够干什么?政府提供社区老人送餐服务,送餐也是锦上添花,不是我们必须的政策。”他觉得,对于他们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没有其他兄弟姐们照顾老人,老人病了自己工作就得全部抛开,没有带薪假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

  独生子女杨倩则认为,即使政府有补贴,但“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她说“政府给老人补贴了,但是养老仅仅是给钱这么简单么,我们做子女的还是需要去陪护、去探望,从精神层面去养老。但是我们去陪护老人,谁来准我们假呢?”

  记者在《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看到,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专家乐章、陈璇、风笑天(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则表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是目前老龄化社会来临后,政府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而目前,更多的讨论关注点在于“老人”身上,对于需要扶养老人的“年轻人”,尤其是压力日益增大的独生子女们,关注较少。

  文/图 记者 任波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 © 青岛经济网 qingdaojingji.com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13282号-2
联系电话:13678842616  客服QQ:1811753352 电子邮箱:1811753352@qq.com 
青岛经济网青岛经济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