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0个村庄有了自来水
2010年,市水利部门经过调查统计,全市农村供水涉及行政村庄6000个,人口482.24万人。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96%(包括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村庄3521个,规模化供水人口296.98万人,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为61%。相关部门调研认为,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问题,实现农村饮用水安全、保证工程长期量刑运行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市编制完成了农村规模化供水的“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20年末全市农村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
为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程,我市将农村规模化供水工作全面提速,原计划至2020年的总目标提前至2013年底完成,重点解决5个县级市农村规模化供水问题。但昨天记者从专题咨询现场了解到,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与供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协调性还没有建立起来等原因,规模化供水的目标难以在今年底完成。据介绍,6000多个村庄将来规划成1000多个社区,农村供水格局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供水规划调整缺乏基本依据,规划修编进度受到影响。此外,部分工程管理费用及维护费用不足,造成工程带故障运行,水处理达不到标准要求。农村各家各户大部分有自备井,自来水用水量少,水费收缴困难,造成水厂运转困难,而部分水厂为减少运营成本实行限时供水,导致管道内存水时间较长,水质难以保证。
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千吨万人以上的水厂达到110处,日供水能力达到142.8万立方米,农村规模化供水规模村庄达到4230个、覆盖人口356.92万人,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74%。
农村生活污水将全处理
在饮用水安全方面,陈维民、张少蕙、刘永誉等委员提出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建设和保护的问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回答说,青岛市的农村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是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划定水源保护区的时候不分农村和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03年、2004年分别发布了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和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对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实行了整体调整和划分。在水源地周边设置围网围坝、截标、警示牌等,施行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在一级保护区严禁建设任何与供水、水源保护无关的设施,在二级保护区严禁任何污染排放行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一率不予审批。时至今日,青岛市所有地表和地下水源周边的保护区内没有任何工业项目。
根据环保部的饮用水源地评价标准,青岛市供水达标率达到100%。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染,我市饮用水源地大多数在农村地区,有村庄和农田分布,可能存在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药残留进入饮用水源,造成病患。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制订了方案,配合新农村建设,对新的规模化农村开始铺设污水管网,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处理。
农村供水量有保障
委员陈维民询问,现在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地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十二五”末期规模化供水达到95%的需要。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回答说,全市目前共有21座大中型水库、22座小型水库、37个河段、18处地下水来承担着水源供水任务,日供水量约118万立方米。在供水水源上,采取挖掘当地水源、加快海水淡化等方式,增加水量。另外,采取产芝水库等三个水库互相连通的方式,使南北贯通,到2020年估计能比现在增加100多万立方米的供水量,基本上能够保证青岛市发展的需要。在水源地建设方面,首先是大沽河水源地,已经建设了9个塔,供水量大为增加。其次是产芝水库,今年年底即可向即墨、城阳、崂山供水,一天能增加供水10万立方米。另外,调水工程每年能增加5万立方米。
黄聿颂委员在询问中提出如何实现偏远山村和海岛居民的规模化供水的问题,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全市共有9座需要供水的海岛,其中两座岛屿已经通过海底铺设管网,6座岛屿主要采取地表水和海水淡化来补充,剩下的一座不属于水利局供水。记者 于顺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